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舌尖效应

你是否有过,走在大街上,突然遇见一个你的初中同学,非常急切地想喊出她的名字,却叫不出来,明明都还想的起她的同桌,她坐的位置,却这么也记不起她的名字,只好尴尬地微笑“嗯。。。你是?”,事后又会突然想起她的名字。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舌尖效应(又称TOT),即话在嘴边, 想说又不能立刻说出来的现象,儿童、成年都会产生,其中老年人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每天都会出现。TOT发生时个体的言语表达过程变得不流畅, 伴随产生言语停顿、言语提取错误等问题, 妨碍了个体的社会交流, 并间接损害了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更好地了解TOT的产生机制,有助于预防、延缓、甚至改善言语认知老化,此前已有许多研究采用认知视角和元认知视角进行解释,这次就分享一篇从另一方面解释的论文《自然情境下舌尖效应的认知年老化 ——日记研究》

由于许多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实验室情境和自然情境下TOT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及日记研究方法是一种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 简单易行, 因此该实验采用了日记研究法,考察比较汉语情境下青年人和老年人TOT日常发生的情况、TOT 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探究 TOT 记录对后续发生情况的影响、考察元认知状态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回溯问卷和TOT记录本,来记录个体的基本信息和近一周的TOT发生情况(频率、词性、替代词等等)。研究先是分析了回溯问卷和TOT记录本的结果,后进一步研究了TOT 发生时相关信息提取的年龄效应(语义和音韵信息的提取、TOT 替代词的特征、身心状态的评价)、年龄对 TOT 解决过程的影响、认知视角的因素和元认知视角的因素对 TOT 解决时间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认知视角因素和元认知视角因素对后续 TOT 的影响(多水平数据分析)。

结果发现:

(1)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存在 TOT 的认知年老化现象, 老年人的TOT发生数量多于青年人。

(2)青年人和老年人在 TOT 发生后都能提取更多的语义相关信息, 较少的音韵相关信息, 但所产生的替代词数量相当, 无年龄差异。

(3)青年人和老年人TOT的成功解决率接近且非常高(均大于 90%), 但他们所使用的解决策略不同, 青年人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策略, 而老年人则采取自动浮现的策略。

(4)与老年人相比, 青年人在 TOT 发生后体验到较高的疲惫感和兴奋感。

(5)老年人解决TOT的时间比青年人长, 目标词的熟悉性、是否有替代词的提取均会影响 TOT 的解决时间

(6)多水平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对 TOT 发生后目标词的熟悉性以及身心状态的评估都会影 响再次发生 TOT 后的解决时间, 表明认知视角和元认知视角的因素都影响了人们的口语产生过程。

其中影响 TOT 解决的因素:

1、解决策略,即青年人更多使用“查资料”的方式, 而老年人更多使用“什么也不做”的自发解决策略。

2、目标词本身的熟悉性,即对目标词越熟悉, 使用频率越高, 节点间的联结程度越强, 语义节点能够很快传输到音韵节点, 从而使得 TOT 目标词解决时间缩短。

3、个体的主观体验,即个体体验的舒适度越高, 解决时间越长。

对此,当我们再出现舌尖效应时,我们可以多查查资料,多复习多巩固,有时适当给自己一些压力,增强紧迫感来缩短解决时间。